1957 年美股暴跌,道琼斯指数全年下跌 12.77%,但巴菲特在信中写下惊人之语:“买入后若股价下跌,我们反而更高兴”。这与大多数投资者 “害怕亏损” 的本能截然相反。

他的逻辑是:真正的价值投资者本质是 “企业买家”,而非股价投机者。当持有的优质标的从 10 美元跌到 8 美元,相当于同样的资金能多买 25% 的 “企业股权”。例如,他当时重仓的某只占投资组合 10%-20% 的股票(后世推测可能是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家保险公司),在股价低迷时持续增持,最终通过控股参与公司治理,实现了远超市场的回报。
这种思维颠覆了 “买入后期待立即上涨” 的散户心态,揭示了价值投资的核心 ——价格波动不是风险,而是获取更多优质资产的机会。巴菲特甚至直言:“若买入后股价飞涨,我们可能被迫卖出,反而错失长期收益”。这比他后来提出的 “在别人恐惧时贪婪” 更早,体现了对 “市场先生” 情绪的主动利用。
当时市场普遍认为 “熊市会让所有股票下跌”,但巴菲特将风险精准分类:
- 传统风险观:担心经济衰退导致股价普跌(系统性风险)。
- 巴菲特风险观:更警惕 “套利交易的事件失败”(例如并购流产、清算受阻)。
他的投资组合分为两类:
- “低估类”(65%):依赖企业内在价值回归,即使市场暴跌,只要股价低于清算价值,下跌空间有限(如净营运资本高于市值的公司)。
- “套利类”(35%):盈利依赖具体事件(并购、重组),风险来自 “人为失误” 而非市场波动(例如某公司要约收购失败导致股价回落)。
这种风险定义的颠覆,让他在 1957 年实现了 “熊市不亏反赚”:当道琼斯下跌 12% 时,其合伙基金收益率达 6.2%-25%。他的核心策略是:用 “可计算的事件风险” 替代 “不可预测的市场风险”,通过分散套利将单一项目风险控制在 5% 以内。
信中藏着一个被忽视的细节:1956 年他的 “低估类” 与 “套利类” 比例是 70:30,1957 年调整为 65:35。表面看变化不大,实则暗藏玄机:
- 市场下跌时:低估类资产性价比提升(更多股票跌出安全边际),按常理应加大比例,但他反而略微降低。
- 真实意图:保留更多 “套利类” 的流动性,为可能出现的 “公司事件机会” 做准备(例如破产重组、资产剥离)。
这种动态平衡体现了他对 “反脆弱” 的早期理解:在系统性风险中,既通过低估资产获取 “向上期权”,又用套利交易锁定 “确定性收益”,避免全仓押注单一策略。更关键的是,当市场从 “高估” 向 “合理” 回归时,这种组合能兼顾防守与进攻 —— 低估类抗跌,套利类提供现金流,为后续加仓储备弹药。
- 价格下跌不是亏损,是 “折扣券”:2025 年 AI 泡沫退潮时,许多科技股估值回落,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应像 1957 年的巴菲特一样,计算 “企业真实价值与股价的差距”,而非被短期波动吓退。
- 风险不在 K 线图上,在 “逻辑漏洞” 里:当市场担忧美联储加息时,与其预测利率走向,不如排查持仓标的是否存在 “依赖外部环境才能盈利” 的致命缺陷(如高负债、无护城河)。
- 小比例调整藏着大战略:投资组合的优化不是非黑即白,5%-10% 的仓位变化可能反映对市场本质的深度认知(例如巴菲特略微降低低估类比例,本质是预防 “价值陷阱”—— 股价低但基本面持续恶化)。
1957 年的这封信,透露着一个年轻投资者尚未被市场驯化的纯粹思维:他不相信 “市场永远正确”,不畏惧 “与多数人反向”,更不混淆 “价格波动” 与 “价值毁灭”。当同龄人在蓝筹股泡沫中狂欢时,他在废墟中捡 “带血的烟蒂”;当熊市来临时,他反而感谢市场送来的 “打折机会”。
这种反直觉的核心,是对 “投资本质” 的坚守 ——买股票就是买企业,而企业的价值不取决于报价单上的数字,取决于你对它的理解深度。2025 年的今天,当市场被 AI、新能源等概念反复冲刷时,重读这封信或许能让我们想起:真正的投资智慧,从来都藏在那些 “违背直觉却合乎本质” 的选择里。
(免责声明)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本站合作优质AA国企平台期货公司,期货开户手续费加1分,保证金可申请交易所+0,免费赠送趋势波段指标,加微信享受更多优惠惊喜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