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*BUFFETT PARTNERSHIP LTD.
ANNUAL LETTER TO PARTNERS
JANUARY 18, 1964**
JANUARY 18, 1964**

I. 业绩表现
- 1963 年成果:道琼斯工业指数(含股息)上涨 20.7%,而合伙基金实现38.7% 的净收益,连续第七年跑赢市场。自 1957 年以来的累计回报率达334%(年化 23.8%),远超同期道指的 42% 涨幅。
- 关键驱动因素:
- ** 控股型投资(如 Dempster Mill)** 贡献了 50% 的利润,通过资产重组和资本再配置实现价值提升。
- ** 低估股票(Generals)** 占 30%,包括早期对美国运通的布局。
- ** 事件驱动型投资(Workouts)** 占 20%,利用并购活动获利。
II. 投资哲学
-
相对收益导向
- 巴菲特强调 **“超越市场而非追求绝对收益”**:
- “在熊市中表现优异比在牛市中平庸更重要。”
- “若市场下跌 15% 时我们仅下跌 5%,比市场上涨 20% 时我们上涨 10% 更有价值。”
- 巴菲特强调 **“超越市场而非追求绝对收益”**:
-
三类投资策略
- 低估股票(Generals):以低于清算价值买入(如国家美国火灾保险,后并入 GEICO)。
- 事件驱动(Workouts):通过并购、分拆等事件套利,年化收益 10-15%。
- 控股型投资(Controls):收购多数股权重组企业,如 Dempster Mill 案例。
III. Dempster Mill 制造公司案例
-
收购与重组
- 背景:1961 年 8 月以28 美元 / 股收购 73% 股权(总投资 200 万美元),该公司因管理不善、库存积压(420 万美元过时库存)和债务(230 万美元)陷入困境。
- 重组措施:
- 管理层调整:1962 年 4 月任命 Harry Bottle 为 CEO,削减成本并优化运营。
- 资产出售:关闭非核心工厂,出售土地及设备,回收 230 万美元资金,债务降至 25 万美元。
- 资本再配置:将出售资产所得投资于低估证券,至 1963 年证券组合价值达35 美元 / 股(超过原始收购价)。
-
成果
- 清算价值提升:经库存(折价 40%)和应收账款(折价 15%)调整后,每股净资产升至51 美元(翻倍)。
- 退出收益:1963 年以65 美元 / 股出售剩余股份,总投资 126 万美元最终变现 356 万美元,获利 230%。
IV. 市场批判与展望
-
投机泡沫警示
- “蓝筹股市盈率已达 25-30 倍,科技股甚至 50 倍,脱离基本面。”
- “投资者追逐‘新时代’叙事(如电子、航空航天),忽视安全边际。”
-
杠杆风险
- “券商推动的保证金交易规模空前,终将酿成危机。”
- 巴菲特仅在短期套利中使用杠杆(不超过净值 25%),且借款成本控制在 5% 以内。
-
未来策略
- 聚焦控股型投资:寻找更多类似 Dempster 的困境企业。
- 扩大事件驱动:利用并购潮(如 Textron 收购贝尔直升机)。
- 保持流动性:维持 15-20% 现金储备以应对市场下跌。
V. 合伙结构
- 收费模式:
- 普通合伙人(巴菲特)收取超额收益的 25%(门槛收益率 6%)。
- 有限合伙人可选择固定利息(月息 0.5%)或利润分成。
- 资产配置(1963 年):
- 控股型投资:45%(如 Dempster)。
- 低估股票:30%。
- 事件驱动:25%。
VI. 结语
- “我们的方法看似激进实则保守 —— 经市场周期检验。”
- 长期目标:年化收益 15-17%(同期道指约 5-7%)。
- “不追逐市场热点,价值投资需要耐心与纪律。”
关键主题与遗产
- 逆向投资:在 1960 年代牛市中坚持低估资产(如 Dempster),为后来收购伯克希尔奠定基础。
- 主动管理:Dempster 案例标志着从 “雪茄烟蒂” 投资向控股型策略的转变。
- 风险管理:强调下行保护(如现金储备、清算价值),成为伯克希尔文化的核心。
上一篇:
巴菲特 1962年致股东的信(中文版)
下一篇:
巴菲特 1964年致股东的信(英文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