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4岁巴菲特再创辉煌!伯克希尔2024年成绩单亮眼,60年狂赚55000倍!
“投资界的传奇”,又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前不久,巴菲特老爷子旗下的伯克希尔·哈撒韦公司(以下简称伯克希尔)发布了2024年成绩单,那叫一个亮眼!

市场一片惊呼,有人羡慕,有人嫉妒,说这老头儿怕不是开了挂。
老爷子倒是很低调。
没庆功,也没吹嘘,就发了一封信,跟股东们唠唠嗑。
轻描淡写的几句话,背后却是惊人的业绩。毕竟,根据投资圈的经验:
低调,往往是大赚特赚的前奏。
在此之前,关于巴菲特“廉颇老矣”的质疑声,就一直没断过。
有人说他年纪大了,跟不上时代了;有人说他投资风格过时,错过了科技股的浪潮。
甚至有分析师预测,伯克希尔的辉煌时代,即将落幕。
而把巴菲特架在火上烤的“吃瓜群众”,正是那些追涨杀跌的华尔街精英。
伯克希尔的业绩,让质疑者闭嘴。
我有个朋友在华尔街工作,他跟我说,巴菲特这份成绩单,简直是“啪啪打脸”。
那些曾经看衰巴菲特的分析师们,现在都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。
很多投资者都是“事后诸葛亮”,一看到伯克希尔的业绩,立马调转枪头,开始吹捧巴菲特。
反倒是那些曾经坚信“价值投资”的长期主义者,成了最后的赢家:
网上有个财经博主,整理了伯克希尔历年来的业绩数据。
结果显示,伯克希尔的表现,长期跑赢大盘。
而在社交媒体上,关于巴菲特的讨论,更是热度爆表。
曾经被嘲笑“老古董”的巴菲特,不仅没有被时代抛弃,反而越战越勇。
是的,创造奇迹的,不止巴菲特一个。
那些长期持有伯克希尔股票的投资者,同样赚得盆满钵满。
要知道,在60年前,巴菲特刚接手伯克希尔的时候,这还是一家濒临破产的纺织厂。
沃伦·巴菲特、查理·芒格……这些名字,凭借着超凡的智慧和独到的眼光,硬是把一家纺织厂,打造成了全球最大的投资公司。
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伯克希尔的股票,就是“稳赚不赔”的代名词,华尔街精英都抢着买。
几十年前,美国股市也曾经历过多次“牛熊转换”。
互联网泡沫、次贷危机……这些“黑天鹅”事件,让无数投资者血本无归。
结果呢,在全球市场哀鸿遍野的时候,伯克希尔反而逆势上涨。
1987年,美股遭遇“黑色星期一”,道琼斯指数暴跌22.6%。
2008年,金融危机席卷全球,美国股市更是跌入谷底……
华尔街投资机构,也一度流传着“跟着巴菲特,稳赚不赔”的说法。
毫不夸张地说,一个投资者如果能在几十年前买入伯克希尔的股票,并且一直持有到现在,那他早就实现“财富自由”了。
全世界的投资者,都在寻找“下一个巴菲特”。
美国也是一样。
对很多人来说,巴菲特不仅仅是一位投资大师,更是一种信仰。
他的投资理念、人生哲学,都值得反复学习。
可口可乐、苹果、比亚迪……这些耳熟能详的品牌,都是巴菲特的“心头好”。
根据巴菲特的投资理念,好公司就要长期持有,不要频繁交易。
“别人恐惧我贪婪”,这句话,更是被无数投资者奉为圭臬。
巴菲特的投资策略,简单来说,就是四个字:价值投资。
在别人都不看好的时候,买入那些被低估的优质公司,然后耐心等待,直到它们的价值被市场发现。
去年,巴菲特大幅增持日本五大商社的股票,一度引发市场热议。
一战成名的最大原因,就是他看准了这些公司的长期价值:
这些公司,不仅在日本本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,而且在全球范围内也有广泛的布局。
巴菲特押注日本,其实就是押注亚洲经济的未来。
其他投资者也坐不住了,纷纷跟风买入,导致这些公司的股价一路飙升。
现在,就连那些曾经对巴菲特嗤之以鼻的华尔街大佬,据说也开始反思自己的投资策略,准备向巴菲特“取经”了。
而巴菲特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,不仅是因为他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机会,更关键的是:
几十年如一日,坚持自己的投资原则。
在市场狂热的时候,保持清醒的头脑;在市场恐慌的时候,敢于逆势而动。
根据媒体的报道,巴菲特的办公室里,没有电脑,没有智能手机,只有一堆报纸和书籍。
他每天的大部分时间,都用来阅读和思考。
同样是投资,我赚我的辛苦钱,你赚你看好的未来。
钱包起起落落的时候,心态也一样。
一位长期研究巴菲特的学者就说:
巴菲特的成功,与其说是投资的胜利,不如说是人性的胜利。
巴菲特的投资策略,看似简单,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智慧。
而且,无论是“护城河”理论、安全边际,还是能力圈原则,全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。
在中国这个新兴市场成长起来的投资者,甚至连投资逻辑都超越了华尔街同行。
1964年,巴菲特刚接手伯克希尔的时候,这家公司的股价只有19美元,到2024年,伯克希尔的A类股,每股已经超过了60万美元。
而这样的变化,放在60年前的美国,是想都不敢想的。
伯克希尔的成功,乍一听是有点“不可思议”的。
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,美国的投资界,就一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“神话”。
技术分析、量化交易、高频交易……这些新潮的投资方法,层出不穷。
在那个年代,能抓住一波行情,就能实现“一夜暴富”。
“华尔街之狼”、“金融大鳄”、“股市狙击手”……这些称号,都是对那些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的投资者的赞美。
但巴菲特,却始终坚持自己的“价值投资”理念。
他像一个“老古董”一样,远离华尔街的喧嚣,在奥马哈这个小城里,默默地耕耘着自己的“一亩三分地”。
巴菲特曾经说过,他的投资秘诀,就是“找到那些拥有宽阔护城河的公司”。
电影《大空头》中,有一个情节,几位基金经理通过分析大量数据,预测到美国房地产市场即将崩溃,于是大举做空次级抵押贷款。
这事发生在2008年前后,当时的美联储,连续加息,导致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破裂。
而那些盲目追涨的投资者,最终血本无归。
后来,价值投资理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接受,但很多人都学不会巴菲特的“长期持有”。
他们总是追涨杀跌,频繁交易,最终沦为市场的“韭菜”。
甚至有投资者公开表示,“我学巴菲特,但总是亏钱”。
除了投资理念之外,巴菲特的生活方式,也与大多数华尔街精英格格不入。
他不住豪宅,不开豪车,每天的早餐,都是在麦当劳解决。
中国老百姓普遍认为,巴菲特的成功,不仅在于他的投资天赋,更在于他的人格魅力。
他谦逊、低调、节俭,把大部分财富都捐给了慈善事业。
人心中的“股神”形象,就应该是这个样子。
但巴菲特的光环,有时候亮得让人睁不开眼。
每一个关于成功的故事背后,都有一个关于挑战的故事。
而巴菲特面临的挑战,要从一个词说起:变化。
电视剧《繁花》里,宝总靠炒股赚到了第一桶金,但他并没有满足于此,而是不断学习,不断进化。
爷叔告诫他,要时刻保持警惕,因为市场永远在变化。
这段情节发生在90年代初,当时的中国股市,还处于“野蛮生长”阶段,充满了机遇,也充满了风险。
很多投资者,都抱着“一夜暴富”的心态,盲目跟风,最终损失惨重。
当时,巴菲特面临的竞争对手主要有两个:传统投资和新兴投资。
传统投资,主要指那些历史悠久的投资机构,它们拥有雄厚的资金和丰富的经验。
虽然投资风格稳健,但往往反应迟缓,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。
真正要和巴菲特“一较高下”的,是新兴投资。
随着科技的发展,量化交易、高频交易等新兴投资方式,逐渐兴起。
不过,新兴投资也有自己的缺点。
一是过于依赖数据和模型,容易忽略市场的非理性因素;二是风险较高,一旦出现“黑天鹅”事件,可能损失惨重。
而巴菲特的优势,一是经验丰富,经历过多次市场周期的考验;二是心态稳定,不会被市场情绪左右;三是坚持“价值投资”理念,不盲目追逐热点。
在21世纪初这个时间点,两种投资方式各有千秋,表面上看还难分伯仲。但投资市场瞬息万变,稍有不慎,就可能满盘皆输。
很多投资者,却选择了“躺平”。
他们满足于过去的成功,不愿意学习新知识,接受新事物。
但时代的发展,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。
在新技术的冲击下,传统投资方式逐渐失去了优势。
而那些固守“价值投资”理念,却不能与时俱进的投资者,也逐渐被市场淘汰。
表面上看,巴菲特只是“幸运”,但实际上,这是他“拥抱变化”的必然结果。
面对新兴投资方式的挑战,巴菲特并没有固步自封,而是积极学习,不断完善自己的投资体系。
他开始关注科技股,投资苹果、比亚迪等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。
相比之下,那些死守“传统行业”的投资者,却在新经济的浪潮中,节节败退。
保守对抗开放。
这样的故事在投资界已经不是第一次上演了。
当年,柯达也曾是胶卷行业的霸主,拥有无数专利。
结果呢,在数码相机的冲击下,柯达迅速衰落,最终破产。
在新能源汽车领域,特斯拉也曾被传统汽车厂商嘲笑为“PPT造车”。
但现在,特斯拉已经成为全球电动汽车的领导者,市值超过了所有传统汽车厂商的总和。
曾经靠“价值投资”封神的巴菲特,如今依然活跃在投资界。
毕竟,“护城河”再宽,也挡不住时代的滚滚洪流。
时代抛弃你的时候,甚至连招呼都不会打一声。
投资有起有落,是常态。
但能像巴菲特这样,穿越多个经济周期,依然屹立不倒的,屈指可数。
它们只能成为后来者的“垫脚石”。